
Azu
QingSong79
Published: 12/30/2024
0
0
5
“综观中国历史,自沉的屈原、疾呼的杜甫,近代的龚自珍与鲁迅…… 在他们身上,你能看到,原本自于内在感受的抑郁情绪,转化为对时代、对群体的爱与责任,而不是仅作为自我成就的抱负。 除了这些历史书上的名字,背后还有更加庞大的,跟我们一样,拥有着丰富感触的“普通人”,他们也默默推动文明史前进的基石。” “正是这种人类普遍的疼痛,促成了改造历史的合力。 无论如何人类磕磕绊绊都走到了今天,或许还会继续磕磕绊绊地走下去。 “读史早知今日事”,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去接纳历史语境的变迁,或能帮助我们暂时跳出个体的遭遇,缓解时代造就的焦虑。” 因为历史问题的爆发,总能在新的转角逐渐得到新的解决。 在文艺复兴与现代性草创的前夜,黑死病正在欧洲肆虐;现代性的全面确立过程,伴随着欧洲近两百年的动荡,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中诞生的。 政治学者刘瑜在一个讲座上表达过类似的感受:如果以理想为尺度衡量现实,当然会觉得很糟糕;但如果以历史为尺度来看待现实,你就会觉得,“还可以”。